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卫星的最新科技成果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卫星的最新科技成果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2019年发射的科普卫星?
2019年8月底,专项二期首颗技术验证卫星——微重力技术实验卫星“太极一号”成功发射,迈出中国空间引力波探测奠基性的第一步。
除“太极一号”和这次成功发射的“极目”双星外,中科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专项二期还部署了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爱因斯坦探针(EP)和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SMILE)等空间科学卫星***,将在未来3至4年内陆续发射,有望在太阳爆发活动、时域天文学、日地关系等方面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
2019年1月3日上午10点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东经177.6度、南纬45.5度附近的预选着陆区,并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
2019年1月11日中星2D卫星发射成功。
1月18日报道,15日,嫦娥四号上搭载的 棉花***长出了嫩芽。这是人类首次在月球表面培养植物并生长出第一片绿叶。这株小小的嫩芽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而这几天,外媒却纷纷报道了“中国在月球上 的植物已死”为标题的新闻。科普载荷项目总指挥刘汉龙确认了这株月球上“唯一植物”的命运。
如何看待中国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发现疑似暗物质踪迹?
北京时间11月30日凌晨2时,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的首篇科学论文:根据在轨前530天的观测,描绘出迄今最精确的高能电子宇宙射线能谱,找到了暗物质可能存在的新证据。
什么是暗物质?
暗物质是一种因存在现有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而***想出的物质,比电子和光子还要小的物质,不带电荷,不与电子发生干扰,能够穿越电磁波和引力场,是宇宙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看不见摸不着,质量却是宇宙中可见物质的5倍;它不发光不发热,却影响着宇宙的归宿。
“上天入地对撞”寻找暗物质
目前,国际上主要有三类暗物质探测方式:直接探测、间接探测和对撞机探测。
直接探测:测量暗物质散射至液体或固体的散射实验,例如我国的PandaX实验、美国的LUX实验。
间接探测:基于暗物质湮灭产生反物质的原理在太空进行的湮灭实验,如中国的暗物质探测卫星“悟空”,我们称其为“上天”。
什么是暗物质?怎样探测暗物质?
大家都知道,因为万有引力的存在,星系团内所有星系都绕着其中心旋转。每个星系的运动速度必须与束缚它的引力达成平衡才不至出轨;而且引力越强,其运动速度越快。实际观测却发现,星系的转速比根据牛顿和爱因斯坦的引力理论计算的结果大很多。说明宇宙中还存在着一类看不见的物质,在为星系提供引力。科学家称之为“暗物质”。
暗物质看不见摸不着,也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因此不能用任何光学手段直接观测。但是它的存在却关系着宇宙的演化与发展、物质的结构和起源、天体的形成和分布,其物理本质是目前国际上粒子物理和天体物理领域的最重大问题之一。
科学家认为,暗物质粒子相互碰撞,会产生数量可观的(可见的)高能电子和伽马射线。这些粒子随着宇宙射线(来自外太空的高能粒子)中的其他粒子一起,铺天盖地向地球袭来。如果能准确捕捉到这些粒子的能量、位置分布,将为暗物质的存在提供有力证据。
看不见的暗物质粒子相互碰撞、湮灭,产生可见的正负电子、伽马射线等粒子
悟空号的重大成果
“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就是专为寻找暗物质而研制的。它采用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人员自主提出的分辨粒子种类的新探测技术方法,实现了对宇宙射线中超高能电子、伽马射线的“经济实用型”观测。常进研究员担任卫星的首席科学家。
“悟空”卫星在“高能电子、伽马射线的能量测量准确度”以及“区分不同种类粒子的本领”这两项关键技术指标方面世界领先,尤其适合寻找暗物质粒子湮灭过程产生的一些非常尖锐的能谱(能谱指的是电子数目随能量的变化情况)信号。
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在轨道上
“悟空”号自2015年12月17日发射升空以来,在轨工作530天,共***集了约28亿颗高能宇宙射线,其中包含约150万颗25GeV以上的电子宇宙射线。基于这些数据科研人员成功获取了目前国际上精度最高的电子宇宙射线探测结果
首先,只是疑似。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疑似二字可能是为了拨款,也可能是为了占领舆论制高点。在确实有发现的情况下,无论是否暗物质,都值得探索,这才是科学的本质。所以请不要在科学研究的任何报告上写:疑似某某某…。直接写:发现某某某未知物质或量化物。这样不是简单明了?疑似…,代表了不负责任或不了了之。
暗物质探测卫星悟空的探测能区较大,以国际上最高的精度探测到了电子宇宙射线的能谱,探测到了电子能谱在0.9TeV处有个向下降的拐弯,这个下降有可能是暗物质存在的一个证据,但是目前只是疑似,未来是不是能够探测到暗物质,甚至暗物质是否真的存在,还有很大疑问。悟空在1TeV之上首次测量到了在1.4TeV处有个不寻常的尖峰,由于传统的物理理论无法解释这个现象,这可能预示着粒子物理的新发现。由此悟空团队在NATURE上发表了文章,引起了一定的关注。
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博士领衔国际空间站的阿尔法磁谱仪AMS-02自2011年起就开始开展了多年的暗物质探测。他们的探测能区为最高1TeV,比悟空要低,长期以来探测到了一些特殊的物理现象,如反质子与质子比在20至450GeV保持常数,质子通量的刚性(动量比电荷)在300GeV附近发生改变等,传统的宇宙学模型无法解释这些结果,这可能成为暗物质存在的实验证据。据说暗物质存在需要有确定的6个证据,迄今为止丁肇中博士已找到5个,耗资达20亿美元的阿尔法磁谱仪,数百位物理学家参与的研究,仍未给出暗物质存在的完整证据。丁肇中博士向我们表示,他希望在中国的空间站上建造第三代阿尔法磁谱仪,从而继续他的暗物质探测研究,但部分中国专家对他寻找反物质和暗物质的思路有所质疑,不能确定他是否沿着正确的方向在走。
因此,对悟空的探测结果,我认为是一个好的观测结果,可能会得到某些新的发现,但未来是否能够在暗物质存在的证据方面取得突破,仍很难说,他们所走的方向是否正确有待检验,其仪器的准确性和精度同样也有待考证。我们对此将拭目以待,希望能够得到一些重要发现,让我们中国人也为人类的科学事业做些重大的原创性的贡献。
“悟空”卫星的科研团队在著名的《自然》[_a***_]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论文的内容是关于高能电子能谱的。
电子是比原子还小的基本粒子,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也是手机和电脑的一部分。电子在宇宙中到处都是,有的能量比较低,比如我们身体里的,有的能量非常高,比如暗物质湮灭产生的,悟空卫星要找的就是这部分高能电子。
能谱的意思是把电子按照不同的能量画成一张图,这好比把世界上的人按照不同的体重画一张图,这个图上应该是比较连续的变化,如果出现了明显的拐点或者凸起,那就说明有一类特殊体重的人,比如***设有几亿人都是精确的123.45公斤,那就需要调查为什么了。高能电子能谱也是同样道理,悟空的科研团队通过卫星数据进行分析,发现高能电子能谱既有拐点也有细小的尖峰,这说明可能存在特殊能量的高能电子,它们的来源有可能是暗物质。
天文学是一门以观测为基础的科学,以前我们中国人也做出不少研究成果,但是基本都是在使用外国仪器观测数据的基础上做出来的。没有自己的观测仪器,就很难在关键问题上成为世界第一,所以现在我们国家强大了,也开始制造我们自己的天文卫星,中国人可以设计自己的仪器,积累自己的数据,开创自己的科研热点了。这就是悟空卫星的意义,在此谨向几十年如一日不懈努力的我国科研人员致敬。
宇宙浩瀚无垠,个人水平有限,图片来自Nature网站。如有疏漏,请多指教。
航天科技成果有哪些?
中国航天领域的最新成就包括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首飞成功、长征八号运载火箭首飞成功、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高速再入飞行试验成功、嫦娥五号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中国行星探测第一步田文一号火星探测任务、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前半年建成开通,通量宽带卫星系统建设启动,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
2020-2021中国科技成就盘点?
2020一2021中国科技成果:
1、华龙一号。作为第三代核电名片的华龙一号首堆,在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号机组并网成功,它打破了国外对核电装备的垄断,是中国核电发展创新的成果。
2、奋斗号深潜器。中国万米载人深潜器成功坐底马里亚纳海沟,潜深10909米,打破了中国以往的载人深潜纪录。
3、中国天眼。经过22年的建设,世界上口径500米的射电望远镜在贵州平塘县落成,该装置投入使用以来己发现300颗脉冲星,現已对全球开放。
4、嫦娥五号探测器。嫦娥五号返回器圆满完成在月背的探测任务,***集并封装1.7公斤月壤返回地球,为中国的航天深空探测打下坚实基础。
5、北斗三号。中国北斗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在北斗三号第55颗卫星最终定位成功后,已圆满组网开通并对世界服务,打破了美欧对中国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工程的封锁,进一步保证了国防和经济发展的需求。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卫星的最新科技成果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卫星的最新科技成果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